超市生鮮部門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另一家超市的生鮮部門,而是身邊的菜市場。既要品類豐富,還要價格便宜,更要新鮮水靈,超市生鮮產品憑借什么和或許有貌似懂門道的會甩出一句話:超市的生鮮都是虧本經營的,這里虧了,別的地方賺回來,生鮮吸引顧客多多益善。果真如此嗎?
超市的生鮮食品,究竟能有多鮮?鮮得有道理嗎?
生鮮,超市關鍵牌
超市生鮮經理小方每天對店鋪內的生鮮食品采取“三段式補貨”陳列:早上開店時陳列全部品項,單項數量保持在當日預定銷售量的40%,中午補充30%的陳列量,下午營業(yè)高峰前再補充30%的陳列量。
“這樣做的道理是保證生鮮產品和冷凍產品的陳列時間不會過長,中午、下午的產品外觀上仍然十分新鮮。”小方說。
此處提及的“三段式補貨”管理,僅僅是大型綜合超市對生鮮商品管理的一個小小環(huán)節(jié)。
大型綜合超市經營的主體內容是百貨,用生鮮食品超市招徠顧客,商圈內目標顧客以當地常住居民為主,家庭生命周期以已婚有孩子階段的占主要部分,經營的商品以食品和購買頻率最快、消耗和日用民生商品為主。因此,食品超市宜占1/4,食品中50%以上是以家庭所需的生鮮食品為主力的商品;婦女兒童用品及化妝品宜占1/4;男裝及日用百貨宜占1/4;便民服務、餐飲及休閑娛樂宜占1/4。
大型綜合超市的服務半徑大約2.5公里。規(guī)模下限為1萬平方米,上至5萬平方米。店鋪的規(guī)模和形態(tài)一般依據營業(yè)區(qū)域的大小而自由地變換店鋪的規(guī)模和營業(yè)形態(tài)。
超市的競爭對手不是同城的同行,而是遍布各個社區(qū)的農貿市場。以上海市場為例,目前上海共有菜市場近900個,承擔了全市近80%的主副食品供應任務,超市生鮮要謀求20%以上的市場份額,必須從菜市場那里爭奪。
“很多人說超市搞生鮮都是虧損的,果真如此?”對這樣貌似業(yè)內人才談及的話題,小方告訴《健康忠告》記者說,“這是業(yè)內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,為了招徠顧客,超市虧本也要搞生鮮,這種情況在某個超市或者整個行業(yè)發(fā)展之初是比較普遍的情況,但經過一個階段,各家都摸索出相對成熟的路子了。”
在競爭激烈的環(huán)境下,超市生鮮的毛利率低的時候甚至只有10%。但就個案而言又是另外的故事了。記者了解到,位于上海陸家嘴正大廣場底層的大型綜合性超市卜蜂蓮花(原易初蓮花),“由于中央集中采購,談判能力很強,生鮮的利潤仍然很高,達到20%的毛利率。”記者手頭一份關于卜蜂蓮花正大店的專題調研報告稱,該店生鮮類商品品類齊全,價格與同類大賣場相比很有競爭力,甚至搶走了農貿市場的部分市場份額。
當然,小方也舉例說某些行業(yè)內耐人尋味的門道:“雞蛋要便宜吧,中老年顧客每周來超市三五趟,對這個品種的價格敏感度非常高,超市不搞特殊價格政策就被顧客拋棄了,另外還有,你說虧不虧也有特定條件的,比如有供貨商為了爭取超市的渠道,愿意承受某些生鮮產品的特殊價格策略,超市就賺供貨商的錢。”
門道,是的,超市自有對生鮮產品的經營套路。
以定價策略為例,兩項常用的技法是“虧損拳頭商品”陳列法和“按時降價”。
虧損拳頭商品(Loss Leader),即消費者使用量大、購買頻率高的商品,如水果、蔬菜、主副食品等,為吸引顧客購買,通常按商品進價甚至低于進價的價格出售。在陳列上,以"虧損拳頭商品"為中心,周圍應大量陳列能帶來高利潤的商品。
制定生鮮食品及熟食的價格不能一成不變,也不能一刀切,一定要根據市場的普遍情況和特殊情況來定價、變價。比如在夏天,水果的定價要看天氣溫度行事,溫度急升,多汁水果價格可以高些,少汁水果價格就應低些。溫度下降則相反。夏天經營易腐食物,開始時價格要高些,如果銷售不太順暢,每隔一個鐘點就應削價30%,一直降到血本之內,能收回多少就收回多少。
超市管理業(yè)資深人士、西安納爾森商務信息咨詢公司總經理張青山說,初入超市行業(yè)的很多人以為生鮮部門是很賺錢的部門,津津樂道一斤白菜從田頭到超市價格要翻幾倍。實際上生鮮經營賺錢是很不容易的,因為生鮮商品超短的保存期和高損耗的商品性質,超市生鮮部門的利潤率遠遠沒有想象的那么高,自營生鮮做到不賠錢就是好把式了。生鮮部門要賺錢,省才是最重要的,這里的省就是指損耗控制。只有嚴格完善的損耗控制,才有生鮮部門的利潤。
張青山舉例說,曾經有個管理人員,認為春節(jié)期間是豬肉消費的高峰,而春節(jié)期間屠宰廠、攤販均關門,所以在臘月29購進了10噸半片豬肉,以期春節(jié)期間取得良好的銷售,但事與愿違,2天后,豬皮干了,如果再往后放,豬肉要變質,就只能扔了,所以不得不趕緊冷凍起來。根據工作手冊,冷凍豬肉不得解凍做鮮豬肉銷售,而本地消費者又沒有購買冷凍豬肉的習慣,最后只有一條出路—賣骨頭、絞肉糜。大約半年才處理完這10噸豬肉,核算下來,賠了6萬多塊錢。一個肉類部門要多久才能賺回6萬塊錢呢?這個是商業(yè)判斷失誤的例子。
在超市管理這個新興的行業(yè),對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動態(tài)把握醞釀商機。張青山說:“有年春節(jié),我一個主管訂了幾十噸禮品裝的冷凍帶魚,這個主管膽子確實非常大,超過正常數量數十倍,我也相信這個大膽的預計是基本可以實現的,于是我只問了一句:‘賣不掉的怎么辦?’主管下午就拿來了供貨商的書面承諾:‘賣不掉的全部退貨。’沒問題了,結果那次的銷售十分火爆,最后退貨只有幾百公斤,皆大歡喜。”
農超對接,爭相趕趟
超市生鮮的優(yōu)勢來源于大宗采購、向生產商直接采購,以及專業(yè)物流和高質量存儲管理。2009年開始,商務部協(xié)調沃爾瑪、麥德龍、家樂福等大型綜合超市運營商全面推開“農超對接”—農產品與超市有效對接,減少農產品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,降低流通成本,實現生產者和超市雙贏。此令甫一發(fā)出,參與者眾。
(時代周報)